这几年,隔三差五收到各种助贷电话和短信,有的明明不是银行的官方短信平台,却赫然标注着某某银行。作为一个低风险偏好人士,对借贷有天然的反感,一概谢绝,拉黑。更让人反感的是,有的电话无论节假日与否,有的电话还是固定电话,让你防不胜防。
最近几件事更让人对这个行业产生反感,这些电话营销人员睁眼说瞎话,真的就在违法边缘疯狂试探。
事例一,一个电话营销人员打通我电话之后,我已经明确表示没有贷款需求,也从未办过贷款。她信誓旦旦地说看到我征信报告里有一张信用卡没有注销,已经产生费用。我挂断电话,通过银行APP下载个人征信报告后,发现纯属忽悠。
事例二,半个月前,在我明确拒绝办贷款,也否认自己办有公司企业之后,电话营销人员煞有介事地和我核对了姓名,手机号后,告诉我名下有家黎某公司。我用百度一搜,企某查APP显示还真有同名同姓的人开了叫黎某的贸易公司,虽然该公司已经在19年注销了。但被他人冒用身份开过公司,那也是需要和单位领导报告的个人重大事项。因为单位有个转业干部就是被人冒用身份在辽宁开了公司。吓出一声冷汗后,马上请求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朋友确认,确认开公司的人只是和我同名同姓,身份证号并不相同。你说这不是扯的吗?
也不知道这些从业人员是如何把我的个人通讯信息和企查查相关信息关联起来,到处流转售卖。
助贷这个行业,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是在目前银行优质信贷客户稀缺的前提下,如果从业人员如此素质,通过他们虚增信用资质办贷款的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