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个人创业贷款产品发展新方向
个人创业贷款产品发展新方向

在房贷压力增大、消费贷放缓的整体氛围下,2025年个人经营贷款市场的风向正在悄然发生转变。特别是在国家贴息政策的帮衬以及银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有关小微商户的“贷款战”也逐渐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要是说房贷算得上银行零售业务的根基,那么经营贷正慢慢变成未来的一个战略重点。只是,说到这块“高地”的争夺,可比外面看着的更复杂得多。

一、从热潮到降温:经营贷增速开始“踩刹车”

这几年吧,个人经营贷可是一路风生水起。2018年到2023年,年均增长率都超过12%,简直就是零售贷款里的“当红炸子鸡”。不过到了2024年底,余额降到了24.14万亿元,与去年比增长速度就只剩9.0%;再到2025年6月底,增速更是放缓到5.4%,余额也涨到25.09万亿元。

换个说法就是,今年上半年新增的经营贷款是9239亿,比去年同期少了7303亿,也就是说,市场的火热程度明显减了一截。

别着急下结论哎,外表看上去整体放慢了步伐,但其实内部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差异化”情况。


二、谁在加码?大行突围,中小行掉队

看看37家上市银行的资料吧,2025年上半年个人经营性贷款总额涨了6.55%,比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还要高一些。特别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增长速度尤其抢眼,分别是20.38%、17.17%、9.40%。

建行有个细节挺值得琢磨:整体的个人贷款只涨了2.61%,可是经营性贷款单独上涨了20.38%,这说明它在用经营贷来“填补”房贷和信用卡业务下降的空缺。另外,像“裕农贷款”这些面向农户的产品,也都突破了20%的增长,显得它的布局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宁波银行上海银行还有盛京银行的经营贷都出现了负增长,跌幅分别是12.70%、17.81%、23.66%。尤其是宁波银行,虽然整体贷款看着还算挺稳,但它的经营贷款不良率从年初的2.97%升到了3.30%,这琢磨着可能跟风控措施有关,或者说业务结构上有点不对头。

实际上,大型银行主要靠的是它们的资源优势、品牌影响力以及丰富的产品线;而中小银行就得拼命干,拼命的同时也得有点底子,毕竟拼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撑起来的事儿。


三、结构重塑:谁在借,借多久,借了干嘛?

期限结构方面,中长线的比重占了过半数,明显偏向中长期。

到2025年6月底,中长线经营性贷款的余额达到了13.79万亿元,占总额的54.97%;而短期贷款则是11.30万亿元,占比45.03%。这情况表现出不少借款人可不是冲短线赚快钱的,而是打算搞点长远的经营规划。对银行而言,这意味着利息收入比较稳,但同时也要应对更严格的风险控制挑战。

关于客户结构,农户依旧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依然是核心的主力军。

到2024年底,农户经营贷的占比已经达到了43.0%;到了2025年上半年,单户授信额度不足500万的农户贷款余额达到了9.9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大概增长了5.8%。虽说增速放缓了一些,但这部分客户依然是咱们的核心群体。

对于农商行而言,这算是稳稳当当的盘子;可对城商行来说,恐怕是个“难攻”的市场哩。

市场份额方面,几大银行像风一样迅速抢占了不少阵地。

到2020年底,四大行的经营贷款市场份额才13.1%;到了2025年6月,这个比例已经涨到了30.4%。短短半年时间,六大行的整体份额也从33.6%飙升到了36.2%。这不是简单“争份额”,那是真正“吞市场”!


四、风险浮现:质量压力逐渐加大

一边扩展经营贷款规模,一边不良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披露不良情况的27家银行里,经营贷款的不良率达到了1.70%,比所有个人贷款的平均水平高出0.38个百分点。

有些机构表现得更不太妙,比如重庆银行的经营贷款不良率高达6.23%,比年初提升了0.53个百分点。虽然整体贷款的不良率有所下降,但经营贷这块“掉链子”的情况可得引起注意。

再说重庆农商行的事儿,这边情况还算平稳,但不得不留个心眼:半年时间,经营贷的不良率涨了0.79个百分点,达到2.46%。唉,这变化也是不能忽视的。

风险不是一下子全都爆发出来的,而是慢慢在暗中累积,悄悄堆积起来的。


五、贴息政策落地,市场再洗牌

从2025年起实施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政策,主要着眼于八大消费类服务行业,很多都是个体工商户。根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第三产业里,个体户的比例高达73.1%,尤其是在住宿餐饮行业,个体户几乎占据了94%的份额。

这就说明,真正能获益的,还是那些能迅速应对小微个体客户需求,产品灵活、服务到位的银行。大银行有底蕴,但未必贴合基层;中小银行有触角,但风控能力和操作效率可不是盖的。

写在最后:这次洗牌,是转型的开始

现在啊,消费贷和经营贷这块儿,正在悄悄地各自发生变化,结构上也在调整。贴息政策这个东西虽然是个推手,但要想真正左右未来的局势,还是得看银行的硬实力,也就是他们的基本功底。

谁能准确找准客户,谁就能掌握住风险的主动权;谁能把产品打造成真正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模板”,谁就能在这场零售金融的重新洗牌中,活得更久,走得更远。

2025年, Personal经营贷款的转折点基本确定,谁能冲破困境,谁就能领先一步;而那些跟不上脚步的,早已开始显得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