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管理办法(试行)》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项新规包括建立平台白名单制度、调整收费规则、加强征信机构管理等多项重磅措施。
新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立网络小额贷款平台白名单制度,商业银行总行将对合作网贷平台实行白名单管理,未进入白名单的平台将无法与银行开展助贷业务。
平台申请进入白名单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条件,包括健全的组织架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靠的技术保障、合法的数据来源以及符合要求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新规明确要求所有费用(含利息、担保费、服务费、罚息等)纳入综合融资成本,总成本不得超过年化24%,超出部分无效,借款人可拒付。
禁止“砍头息”行为,即借款10万到账9万的情况被明令禁止,变相加价如将会员费包装为“技术服务费”等操作也不再被允许。
合同首页需披露贷款主体、年化利率、增信机构、综合成本等关键信息,银行对合作平台的综合成本承担监管责任,违规需整改或终止合作。
许多借款人之前只关注每期还款额,却不清楚实际利率水平,新规实施后,借款人将能够清楚了解真实资金成本。
新规对催收行为划出多条红线:每日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次,且仅限早8点到晚8点之间联系,禁止骚扰无关第三人、暴力施压。 平台需公开催收规则,并为借款人提供投诉渠道,如官方客服电话、邮箱。
针对暴力催收乱象,新规明确禁止对借款人本人以外的联系人进行骚扰、威胁、辱骂。
催收电话或短信需在合理时间内进行,早8点前、晚9点后不得联系。 遇到违规催收,借款人可保留录音、截图等证据,直接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
对于经济困难者,新规给予了更多保护,可凭证明申请最长12个月本金延期,如失业、医疗等特殊情况。
借款人遇到还款困难时,可主动和平台沟通,提供收入证明、困难材料,有机会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月供压力。
新规实施后,不是谁想借网贷都能批,平台需要严格审核借款人资质。 收入不稳定者需提供银行流水、社保记录等证明还款能力,高负债人群若已有超过收入50%的债务,可能被拒绝借款。
征信不良或收入不稳者借款难度增大,仅凭身份证借款模式受限,收入证明、资产证明等成为必备材料。 学生群体受到特殊保护,新规禁止向无收入学生推销贷款,逾期可申请停催。
多头借贷(同时在多家平台借钱)者将面临更严格审核,只要发现借款人同时在3家及以上平台有借款,平台就会直接拒绝新的贷款申请。
新规要求网贷机构收集借款人信息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比如仅需手机号、身份证、银行账户,不得过度索要通讯录、相册、定位等与贷款风险无关的信息。 平台接入征信系统必须获得借款人明确授权,不得默认勾选或强制授权。
信息使用需严格授权,未经借款人同意,不得向第三方共享。 若发生信息泄露,平台需在24小时内向监管部门报告,并通知借款人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逾期记录报送,新规也给予了借款人更多保护:平台在报送逾期信息前,应当提前通知借款人;借款人如有异议,有权提出申诉。
新规要求网贷机构严格监控资金用途,明确告知“贷款用途限制”,比如禁止用于购房、炒股、赌博等行为。 一旦发现违规挪用,平台有权提前收回贷款、加收罚息。
禁止无场景现金贷,资金用途需明确。 这意味着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需要明确说明借款用途,并确保符合法规要求。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合作助贷平台实行总行级“名单制”管理,未进入白名单的中小平台将被清退。
行业预测至少30%的中小平台因资质不足、客诉率高或依赖高息资产,将在新规后退出市场。
头部合规平台(持牌/备案)市场份额将提升,30%-50%中小平台面临6个月内退出。 银行责任也被强化,需独立完成风控(审批、放款、催收不得外包),建立“关键风险指标”季度审查机制。